从成都步入“南朝四百八十寺”

从成都步入“南朝四百八十寺”

触摸历史印记 · 见证成华风采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 | 第 42期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江南春》里的诗句

对你来说或许并不陌生

这首诗描绘了南朝时期的江南

佛教空前兴盛、寺庙林立的景象

南朝存在于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之间,也就是从东晋灭亡之后到隋朝统一之前的这段时间。当时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以南京为中心,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历史上把这四个政权统称为“南朝”。南朝的帝王们沉迷于兴建寺庙、供养佛像,使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

与南朝的江南一样,当时的成都同样是一个寺庙楼宇鳞次栉比的古都。以万佛寺为代表的成都南朝造像——阿育王像、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观音、天王、力士、伎乐等经历千年岁月,幸运地保存至今,让后人有幸欣赏到“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塑像艺术,填补了中国南朝石刻的空白,并开创性地引领了中国佛教造像的风气。

在清朝光绪壬午年,也就是1882年的一天,成都西门外的万佛桥,有个农民在地里劳作,突然,“咣当”一声,锄头碰到一个东西。挖出来一看,竟然是个残破的佛头。当天,这个农民从地里共挖出了百余尊佛像,这件事很快就在全成都炸开了锅,官吏、文人、洋人、古董商、看热闹的百姓纷纷前去围观。有一本叫做《天壤阁笔记》的书记载了这个事情。书中写到:“乡人掘土,出残石佛像,大者如屋,小者卷石,皆无首或有首无身,无一完者。……凡百余,乃捡得有字像三:一元嘉,一开皇,一无纪元。”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农民从地里挖出了残破的佛像,大的佛像大概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小的佛像差不多一个拳头那么大,这些佛像要么只有佛头没有身体,要么只有身体没有佛头,其中刻字的佛像有三尊,分别刻着“元嘉、开皇、纪元”。

刻着“元嘉”的这尊塑像,雕刻于刘宋元嘉二年,也就是425年,这里的刘宋指的是南朝时的宋朝,当时的国君姓刘,为了与我们熟知的唐宋元明清那个宋代相区分,称之为“刘宋”。这尊雕像是四川迄今发现的最早有纪年的南朝佛像,后来流失海外,收藏于法国的一家博物馆中。

“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这件隋代佛像后来也下落不明了。当年出土的百余件佛像,丢的丢,散的散,大多杳无音讯。

时间到了1937年,又有乡民在万佛桥挖出佛像12尊,佛头26个,这些深埋地下、肢体残破的佛像,似乎在向世人讲述一座寺庙的兴衰。从1953到1954年,万佛桥一带又相继出土了200余件佛像。并在石刻上发现了“中大通元年”的题记。根据《四川通志》《益州名画录》的记载,学者们最终串联起了这座寺庙的历史。中大通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年号,这座古寺相传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建成,南朝时被称为安浦寺,安全的安,黄浦江的浦。唐朝时称为净众寺,干净的净,观众的众。到了宋代改名为净因寺,干净的净,因果的因,明代又称竹林寺、万佛寺、万福寺,最终在明末清初毁于战火。这些万佛桥出土佛像,后来被命名为万佛寺石刻造像。

2009年5月,四川博物馆正式开馆,万佛寺佛像也在半个多世纪以后首次与观众见面,陈列在万佛寺石刻馆中。昏暗的展厅里,释迦牟尼佛的残躯,睁着杏眼、留着小胡子的阿育王头像,头戴宝冠、身缠流苏飘带的菩萨、秀骨清像的佛头、小巧精致的背屏式造像在灯光的映衬下,仿佛笼罩了层层佛光。这些并不完整的佛像代表了四川乃至中国南朝石刻的最高成就。

万佛寺的石刻造像,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阿育王、观音、天王、力士、伎乐、供养人等诸多类别,其中最珍贵的造像分别是5件阿育王残躯和2件阿育王头像。

所谓阿育王像,指的并非是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本人的肖像,而是阿育王所造的释迦牟尼佛像的简称。它的造像风格与后来逐渐汉化的释迦牟尼像极为不同。保留了很多西域特色。

阿育王像一般身穿通肩袈裟,左手握着袈裟的一角,头顶有着硕大的束发状肉髻,留着八字胡,眼睛圆睁,成都地区出土的阿育王像就带有这种浓烈的异域风格。

在东晋、南北朝和隋代的帝王、僧侣阶层中,阿育王像是他们普遍信奉的神偶。关于这种佛像的记载也在史书中频频出现。而四川博物馆收藏的阿育王像之所以珍贵,在于虽然史料记载丰富,但考古发掘的阿育王像迄今为止只有成都出土过。

为什么成都能诞生这样的佛教造像,并且造像的艺术成就如此高呢?这与成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成都比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接近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西域和西北,交通也更便利。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分支河南道,将成都与西北紧密相联。它的起点是成都,经过四川北部、甘肃南部、最终抵达青海与丝绸之路的主道汇合。有了这样一条交通要道,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万佛寺造像有如此高的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成都独特的地理位置又决定了它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尤其是公元413年,东晋大将刘裕派部下夺取成都以后,此后将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成都一直归属于南朝。南朝时期,老子和庄子的玄学十分盛行,当时的名士都崇尚潇洒自由、清奇飘逸的生活。这种风气也影响了造像艺术,现在留存下来的一部分万佛寺造像,面容清秀,杏眼修长,嘴唇微翘,一副病弱清瘦的模样,被称之为“秀骨清像”,也是这种风气的代表作。

在万佛寺石刻中,还有一件能体现南朝造像特色的珍品,那就是中国最早的“褒衣博带”式造像:南齐永明造像碑。刚才说过,宋齐梁陈,齐是南朝的第二个朝代,永明是南齐的一个年号。而“褒衣博带”的褒是把衣服的衣横向拆开,上面“一点一横”,中间加个保护的保,博是博士的博,“褒衣博带”指的是我国古代一种宽袍,腰系衣带的服饰。我国早期佛教受印度影响,造像身穿的袈裟都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这种风格在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早期造像都有体现。南北朝年间,佛教装束受到中国服饰的影响,宽袍、系衣带的“褒衣博带”式袈裟逐渐兴起。

永明造像碑是我国最早的“褒衣博带”造像实例。作为佛教中国化的标志,这种汉族式的佛教装束首先出现在四川,说明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在佛教东传和汉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王朝更迭和岁月变迁中,南北朝最终成为历史。北朝佛教的遗迹在中国留存很多,有我们熟知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等。相反,南朝石刻在中国却不多见,而成都万佛寺石刻填补了中国南朝造像的空白,向世人展示了它深远的佛教历史和高超的造像艺术。这些保留下来的文物,也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些追求潇洒自由的士大夫的风骨,走近那个动荡不安却梵音缭绕的时代。

来源:《沙河风》

本文作者:萧易

文字编辑:何珂

美术编辑:何珂

转载请注明:文旅成华

猜你还想看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成都建设路上的明珠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成都人喝酒轶事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成都东郊的上海阿拉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成都的“车夫”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成都的湖泊,遗失的明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