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女性的束缚经历由轻到重的过程

中国古代对女性的束缚经历由轻到重的过程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女人在古代的地位一直都是非常低下的,讲求“三贞九烈”。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摧残经历了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

先秦时代,社会风气还比较开放,根据《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底层社会中,人们对于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比较宽容。

其后的汉朝对女性也可以说是极为宽容的,王昭君主动请嫁,朱买臣妻自请离异,那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充分认识,以及自己作主改变自身命运的抗争。班昭续史,文姬着诗,缇萦救父,文君夜奔,一个个美丽热情、自信勇敢的女子,用智慧与执着写出自己的幸福人生,演绎出汉代女子的非凡传奇。画图省识春风面,佩环空归月夜魂。仅凭史书上的几页书几行字,我们依然能窥见那些女子曾经的非凡神采以及夺目光华。千载之下,余韵悠悠,真是让人无限神往。

汉朝女子的敢爱敢恨,在许多诗歌中都有体现:《陌上桑》中的罗敷,《羽林郎》中的胡姬,《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无论是爱是恨,都是一样的勇敢果决。胡 姬面对势力熏天的霍家奴表示“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与《白头吟》中的女子对深爱的丈夫说出“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都是同样的令人感动钦佩。汉朝的女子,真是担当得起“自尊自爱、敢爱敢恨”的古语了。

汉朝女子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从西汉到东汉,临朝执政的太后很多,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女性掌权执政的最高峰。从吕雉开始,西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东汉章帝的窦太后、和帝邓太后、安帝阎太后等等,达到七八位之多。不仅如此,即使那些没有执政名义的太后也拥有极大的权势,给国家和政局造成深刻影响。

独孤伽罗

汉朝之后中国进入了长期动乱,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动乱才得以终结。胡人乱华但逐渐被汉文化所同化,但妇女地位受胡人文化的影响还有所提高。隋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的“一夫一妻”;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二圣临朝”;房玄龄的夫人卢氏“千古风流一坛醋”;唐高祖李渊的长女平阳昭公主更是统领娘子军在战场上为大唐建国立下了大功。

当然,最让我们现代人津津乐道的是大唐的皇室是怎样的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弟弟李元吉,又将弟媳杨氏占为己有;比如唐高宗李治将父亲的“武才人”纳入宫中甚至封为皇后;再比如武惠妃去世后,伤心欲绝的唐玄宗打起了儿媳杨玉环的主意等等。

皇帝们感情生活很丰富,公主们也不逞多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玉真公主等等,她们的私生活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给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谈资。唐代二婚的公主多达23位。不只公主二婚再嫁,平民百姓离婚再各自婚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甚至,唐代还有离婚协议,这份离婚协议书的主要内容是:“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为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即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简单的解释,就是丈夫很宽容地说:如果没有缘分,咱俩不如好合好散,离了之后,希望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再找个好人家……而这份“放妻协议”却给后人展示了历史上真实的一幕:妇女当时的地位极高,夫妻之间提倡“好合好散。

隋唐时期有权势的女性争先恐后的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甚至出现了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这种现象为男人所不喜,于是自唐玄宗之后,女性的地位就有所下降。到了宋朝程朱理学出现后,女性逐渐被彻底束缚住。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宋明理学的出现是一个重要转折。那些理学家都以孔子门生自诩,但是他们对儒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其中有一点就是极力强调妇女的贞洁。北宋有个程颐,是个理学奠基人之一,他说过一句话叫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大力提倡妇女的贞洁,坚决反对寡妇改嫁。其实这种说法在当时的影响还很有限,他自己的侄媳妇就改嫁了。但是他的这句话,随着理学的逐渐兴盛,影响就越来越大,不知摧残了多少妇女! 明、清两朝,理学做为官方支持的显学,这种贞洁观念不但被大多读书人奉为准则,而且影响广泛,甚至影响到法律制度。而缠足这个最被人抨击的行为也正是随着理学的兴起,随着女人地位的不断下降,越来越流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