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大人物】十五张合照,万字传奇,晚安,贝肯鲍尔

【足球大人物】十五张合照,万字传奇,晚安,贝肯鲍尔

贝肯鲍尔,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不仅是德国足球史书,但凡写世界足坛历史的书籍,都不会绕开这样一个人物,他出生于二战后四分五裂的德国,他经历过柏林分为东柏林西柏林,也看过柏林墙倒塌的一瞬间,他作为孩子曾看过德意志的伯尔尼奇迹,也曾亲手举起过世界杯冠军,当然他也见证过德国足球这大半个世纪以来所有垂头沮丧的时刻……

咱们每个家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相册,每当翻开相册,就像在阅览一部家史,而贝肯鲍尔本身就是德国足球史的一本厚重的相册。今天的足坛相册主角就是我们的足球皇帝弗朗茨-贝肯鲍尔。

这是一张贝肯鲍尔全家福,中间那个低着头的小男孩就是贝肯鲍尔,1945年这个叫贝肯鲍尔的男孩来到这个家庭,他出生的那个时代,二战格局已经划定,人们不必再听到一阵又一阵凄厉的防空警报,也不必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家会被埋在地底下。但对于贝肯鲍尔这样一个庞大的工薪阶层家庭,目之所及还是能看到战争对这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比如地下室留下来的弹孔,比如年久失修的瓷砖碎片,比如战后因为资源匮乏,洗澡的热水都不是全天候供应。

这样的家庭里,唯一能转移孩子们注意力的就是足球。

从贝肯鲍尔家老宅子四层楼楼顶看过去的确有一支球队,那就是慕尼黑1906SC的足球场,那是一支球队,但就是这支业余球队比赛日的时候,也能聚拢三四千球迷作为观众。贝肯鲍尔家族中的男性,贝肯鲍尔的爸爸、哥哥都是这支球队的球迷。

说起来贝肯鲍尔家庭的确是有足球基因的,他的叔叔阿方索-贝肯鲍尔就曾在战争期间,为真正的拜仁慕尼黑效力过,在巴伐利亚地区联赛中有过出场记录。

他和哥哥就是在慕尼黑1906SC这支业余队里成长起来的,在此之前,贝肯鲍尔兄弟踢的甚至都不是足球,而是用破布、纸、橡胶拼凑的一个“球”。但即便家里有这么多足球基因记忆,贝肯鲍尔兄弟的足球之路,还是遭到了父亲的阻拦,在父亲眼里踢足球就是不务正业。

于是率先进入拜仁慕尼黑梯队的哥哥沃尔特-贝肯鲍尔顺应了父亲的要求,从拜仁慕尼黑梯队又转回了慕尼黑1906队,并最终在职业上选择了去往附近的印刷厂当一名学徒。

比哥哥小四岁的弗朗茨-贝肯鲍尔就不那么信命运了,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在慕尼黑1906青年队教练Franz Neudecker,一个战争后失去一条腿的教练建议下,14岁的弗朗茨-贝肯鲍尔决议要走职业足球的路,并决定去往慕尼黑1860闯闯。

但14岁那年的一场比赛,改变了贝肯鲍尔的轨迹,也似乎改写了德国足球的历史,那年慕尼黑1906队与慕尼黑1860队有一场直接交锋,结果两支年轻气盛的球队在球场上上演了全武行,贝肯鲍尔挨了慕尼黑1860队一巴掌,就是这一巴掌,让贝肯鲍尔转投了拜仁慕尼黑的梯队。

多年后贝肯鲍尔的哥哥沃尔特-贝肯鲍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只不过在奥伯吉辛的铁路桥上,我选择了向左,而弟弟选择了向右,我从未嫉妒过他,我还是像小时候那样,为他的每一个进球,每一次欢呼而高兴,就像我们的母亲曾经教我们那样,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一个人的种族、宗教或出身都不重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生,都有他自己的价值。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这样做,世界上的问题就会少一些。”

这是一张贝肯鲍尔年轻时候的照片,这张照片的重点并不是年轻的贝肯鲍尔,而是身边的这个老者,弗里茨·沃尔特。

弗里茨·沃尔特凯泽斯劳滕传奇,五位德国足球队终身荣誉队长之一,1954年伯尔尼奇迹中他正是德国队的队长。他的经历也颇为传奇,1942年这位弗里茨·沃尔特和他的弟弟奥特马尔-沃尔特被征召入伍。

战争结束时,这哥俩被关在了马拉穆列斯的一个战俘营,当苏联人抵达并接手战俘营要把战俘营中的德国人流放到古拉格的时候,那些曾在监狱中和沃尔特兄弟都踢过球的匈牙利卫兵们,他们都在为弗里茨-沃尔特求情并证明他并不是冷血的德国军人,只是被迫征召入伍,没开过一枪,只是作为军队里的球员。

显然球员身份救了这哥俩一命,回国后弗里茨-沃尔特和他的弟弟成为二战后少数回到德国并继续职业足球的人,1954年,弗里茨-沃尔特和弟弟奥特马尔-沃尔特率领西德队击败匈牙利队,为德国队首夺世界杯冠军。他和他的兄弟奥特马尔-沃尔特也成为第一对在世界杯冠军队中踢球的兄弟。

德国队首夺世界杯冠军那年,贝肯鲍尔正好九岁,是一个正处在偶像崇拜的年纪,加上沃尔特兄弟两传奇的故事,自然贝肯鲍尔顺理成章就成了弗里茨-沃尔特的粉丝。

等到贝肯鲍尔和他的偶像弗里茨-沃尔特同时出现在这张照片里时,已经是1965年,那一年是贝肯鲍尔在南部地区联赛的第一个赛季,他从第8轮开始,就是拜仁的主力。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南部地区联赛,由于德国在二战后被四分五裂的情况,他们的足球联赛体系也是支离破碎,东德那一摊子还不说,就西德这一摊子,在1947 - 1963年建立成州级联赛Oberliga系统分为北部、西部、西南部、南部及西柏林赛区,五个赛区领军的球队可以参加最终的德国冠军锦标赛。而到了1963年后西德建立了德国足球甲级联赛,之前的州级联赛Oberliga在德国足球联赛系统就成为第二级联赛 Regionalliga 。

贝肯鲍尔的偶像弗里茨-沃尔特也非常特立独行,退役之后他没有接班执教德国队,在短暂执教过凯泽斯劳滕之后,他选择来到了SV Alsenborn阿尔森博恩执教,并把这支小球队一路带到了德国足球的第二级联赛 Regionalliga ,于是便有了贝肯鲍尔这个年轻的粉丝在球场上和偶像弗里茨-沃尔特真正同框的机会。

在二战后那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德国中,真正让西德重新作为德意志精神代言人,并在世界范围内一战成名的亮相,就是伯尔尼奇迹西德首夺世界杯冠军的那一刻,他让无数已经被战争摧残的德国普通人,重新凝聚在一起。而他从战俘营走到世界杯冠军领奖台前的故事,也激励了无数人,这其中就有贝肯鲍尔。

贝肯鲍尔长达18年的职业生涯中和不少顶尖球星都交手过。而第一个在世界杯决赛场上,贝肯鲍尔对位的顶尖球星,要数博比-查尔顿。

那次的世界杯之旅是贝肯鲍尔第一次世界杯体验,没想到这一体验就走到了决赛。而我们都知道那场比赛发生了什么,门线悬案,让英格兰拿到了至今为止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世界杯冠军奖杯。多年后贝肯鲍尔在谈到那场惊心动魄,同样也是争议四起的比赛,作为当事人,他反而出奇地平静。他说温布利的那个下午,最让他感到难忘的并不是那个门线悬案的判罚,而是最后的终场哨。

在那场120分钟的比赛中,绷紧神经的贝肯鲍尔终于在哨声后放松了下来。以往在德国人的理解里,失败就意味着耻辱,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但那天贝肯鲍尔忽然明白了,哨声的响起,失败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毫无意义,它是对前120分钟贝肯鲍尔超越极限后的奖赏,也意味着年轻的贝肯鲍尔和年轻的德国队在哨声结束后,还是能重新开始的。

于是贝肯鲍尔感到高兴,不仅是为自己的努力感到高兴,也是为伟大的对手英格兰,为对位的博比-查尔顿感到高兴。这的确是一个大度优秀的球员应该具备的品质,欣赏对手。

无独有偶,查尔顿也十分欣赏这个当时德国队年轻中场。在那场比赛数次对位时,查尔顿都能感受到贝肯鲍尔对抗上的强硬,作为中场球员指挥官的意识。

有意思的事当时暴脾气的英格兰主教练拉姆齐曾给查尔顿指令,希望查尔顿用更为强硬的防守和对抗,将贝肯鲍尔逐出比赛。而同样懂得英雄惜英雄的查尔顿爵士也没有听从这个比赛指令,比赛归比赛,手段归手段,用盘外招导致对手重要球员下场,这样的比赛价值观当然是不能得到查尔顿的认同。

贝肯鲍尔和查尔顿,他们都没有被当时战后欧洲浓重的民族主义身份叙事所裹挟,他们在一场伟大的世界杯决赛中,成为可以惺惺相惜的伟大对手。在竞技体育充满着对抗、和潜在暴力因素的时候,英德这两位肩并肩的伟大球员,告诉我们什么叫足坛绅士,什么叫做真正的优雅。

与盖德穆勒

与内策尔

与海因克斯

与布莱特纳

这几张照片要连起来讲。因为这几张照片都代表着同一个时代,同一叙事,那就是贝肯鲍尔的拜仁时代。1962年世界杯西德八强战被南斯拉夫击败,加上当年西德已经是主要欧洲国家唯一没彻底职业化足球的国家,于是西德足协也开始了痛定思痛的改革,这改革的第一刀就是在1963年成立德国足球甲级联赛。

随着职业足球的不断完善,德国人在欧洲赛场上终于有了亮相的机会,从1965年的慕尼黑1860开始,多特、拜仁都在欧洲冠军杯上留下自己的历史印记。拜仁这边从门将迈尔开始到自由人贝肯鲍尔,再到小个子锋霸盖德-穆勒,拜仁打造了一条典型的德式黄金中轴线。而作为同龄人他们同样把彼此视为兄弟,贝肯鲍尔就曾这样评价过他的好兄弟穆勒,“人人都说我是组织核心,最有价值的球员,但在我看来,足球的最终目的就是进球,如果没有进球,所有的价值核心一文不值,而穆勒就是那个操着家乡话,把所有的价值用一粒粒进球兑现的人,他才是我们的宝藏。”

而当贝肯鲍尔和穆勒兄弟齐心为拜仁打造王朝的时候,他们的对手是丝毫没闲着躺平。这一时期拜仁在国内主要的对手就是门兴格拉德巴赫。两家俱乐部在管理运营和战术打法上各有千秋,但对于青训挖潜他们都是不遗余力的。拜仁这边有贝肯鲍尔插科打诨叫着穆勒胖子,接送他一起去比赛,门兴那边就有海因克斯和内策尔,在我们的海公公没有拿到驾照之前,都是内策尔接送海因克斯上下班。

这种从小在一起踢球的球员默契是和其他球员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人上前,另一个人补位;一个人左移,另一个人右移;换位流畅,几乎是下意识完成的,这种精密的配合只可能来自互相熟稔。

当然一起成长的不仅有场上的战术意识,技术水平,场外这些拜仁的年轻人和门兴的年轻人,作为德国足球的新生代,也无可避免卷入了西德反主流文化的浪潮中。

沃尔夫拉姆·皮塔在《德国足球文化史》一文中写道:“传统上对价值观的重视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如中产阶级家庭)在那时的德国已经失去了效力,以至于文化自治的成长催生了多元化生活方式。内策尔和贝肯鲍尔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时代的产物,是20世纪70年代那场文化试验的象征。尤其是内策尔,他成了德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宠儿,在他们眼里,内策尔在场上和场下打破了德国文化传统。比如他的比赛风格彻底摆脱了德国以竞争力和求胜欲为重点的‘足球美德’,带着门兴一直向前向前向前,而在私下他也被视作离经叛道的人”。

门兴有门兴的离经叛道,拜仁也有拜仁的狂放不羁,看上去贝肯鲍尔是一副非常成熟的样子,而且因为他公开支持保守主义的基督教社会联盟,他总被人们化为了保守主义的形象,和内策尔互为镜像,但我们都知道,贝肯鲍尔这位十八岁就当了爹的人,私生活上可一点也不保守,说是混乱都不为过。而他的好兄弟盖德-穆勒虽然沉默寡言,但酒精也是没少沾,最后还养成了酗酒的习惯,还是在老拜仁队友们贝肯鲍尔、赫内斯等人的帮助下完成了戒断。

更不用说拜仁阵中还有布莱特纳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信仰者,如果贝肯鲍尔作为拜仁队长乃至德国国家队队长,完全没有被激进的各种思潮所影响,单单只是一个保守主义的卫道士,他又怎么可能容得下他的队友、他那些伟大的对手自由奔放的选择呢?

一切都是有根可循的,在拜仁踢自由人,受到不同思潮起伏的熏陶,能够接纳不同,能够充分学习不同的贝肯鲍尔,给德国队注入的也是同样的气质,不拘泥于一种打法,一种风格,传统也好,反传统也好,只要能流畅完成比赛拿下胜利,都是可以融合学习的,这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德足球雄霸欧洲的关键。

与里维拉

与克鲁伊夫

在1972年拿下欧洲杯和1974年称霸世界之前,贝肯鲍尔和他的西德还有一个强队的关要过,那就是我的主队,意大利。

1970年世界杯那场惊心动魄的半决赛,比赛的过程和最终呈现的比分4-3一样精彩。历来以严谨精密著称的德国在这场比赛轰下了46脚射门,而这场比赛贝肯鲍尔贡献的名场面就是在肩膀脱臼的情况下,因为换人名额用完,而继续留在场上吊着胳膊完成比赛。

最终决定胜负的是我的主队,AC米兰当年的金童里维拉,这张照片也是在里维拉打进制胜进球时,所拍到了贝肯鲍尔落寞的身影。当然那年的世界杯最终的赢家不是德国也不是意大利,而是王者巴西,从1966年决赛折戟到1970年的半决赛折戟,命运好像就是要在贝肯鲍尔真正称王之前给他一些试炼。

1974年世界杯天时地利人和,不仅西德作为东道主,而且经过又一个四年周期,国际足联在全世界范围内拉大旗猛宣传,以及全球卫星信号转播的普及、阿迪达斯等这样的跨国大企吹响了全球运动商业化先锋的号角,吃上电视转播时代红利的西德将迎来一场关注度前所未有的世界杯大赛。

但整个西德队却是神经紧绷的,因为他们还在集训基地为奖金分配问题和德国足协争议不休,包括老帅舍恩在内,差点上演了一场马伦特之夜的兵变,最后还是贝肯鲍尔作为球队代表和德国足协几番论战,勉强把事情摆平。

事情摆平并不等于状态回归,虽然西德早已两战获胜,但他们依然遭到了当时不少德国球迷的嘘声,到了小组赛最后一场比赛,在一场话题流量度拉满的东西德首次世界杯大战,也是唯一一次世界杯东西德大战,西德全队在压力之下还是以0-1小负对手。虽然这并不影响最后西德队一路高歌猛击直到决赛,但是输掉这样一场比赛,西德全队尤其是老帅舍恩的压力不言而喻,以至于在记者会上,老帅干脆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时候还是贝肯鲍尔站了出来,他接过了话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接过了西德队在那届世界杯上形象代言和话语权的重任。

决赛大家都很熟悉与其说是西德VS荷兰,不如说是贝肯鲍尔VS克鲁伊夫,并不是说其他的球员就不重要,而是他们两承担了球队战术指挥官的全部职能,不论起源何处,不论是作为前锋但在进攻转接上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克鲁伊夫,还是集盯人中卫、出球自由人的贝肯鲍尔,他们在这场比赛所展现出来的,控制与反控制,反击与回撤,以及冒出一点点区域防守苗头的战术布置,都是值得反复观看的经典。

不过比赛总会有哨声结束的时刻,这一次称王的,是29岁的贝肯鲍尔,但他与克鲁伊夫的佳话却并没有结束,在后来美国大联盟的短暂时光里,在之后两人都当上教练的岁月中,都是两人作为球员在1974年世界杯决赛上华山论剑的后续。决赛过后两位队长交换了球衣,时至今日这件贝肯鲍尔世界杯决赛穿过的球衣依然作为珍品保存在克鲁伊夫家里。

而多年后比贝肯鲍尔仅仅小两岁的克鲁伊夫68岁就先人而去时,贝肯鲍尔是这样说的,“他是我的兄弟,他是百年一遇的球员。”

贝肯鲍尔本人又何尝不是呢,现在他应该安心去找他的克鲁伊夫兄弟比划踢球去了吧。

与贝利

与马拉多纳

随着贝肯鲍尔的去世,上世纪最伟大的五名球员也就是我们国内论坛中所说的殿堂五老. 贝利、马拉多纳、克鲁伊夫、迪斯蒂法诺、贝肯鲍尔全部去世。而这其中比贝肯鲍尔年长的除了迪斯蒂法诺就是贝利。

不过这两人的缘分并非是在世界杯赛场上,从1966年到1974年,三届世界杯巴西和西德队都完美错开,这也使得世界杯历史上少了这两位捉对厮杀的谈资。等到两位终于同框在一张照片里,已经是两位职业生涯的末年,又称在美国捞金的那些年。

对于美国大联盟来说,两位世界冠军级别的同队,噱头自然是大于实际技战术价值,只要把噱头往那里一摆,就足以让人们买套票和赞助商投资的了。而对于两个当事人来说,在上世纪七十年多末来到美国,无疑是在为两人日后从球员转型到教练甚至是政治意见领袖上,都有不小的收获。像贝利我们之前的节目也提到过,在美国的那几年多次频繁出入白宫,作为足球界的形象代言人,用小球转动大球,这一定在美国与巴西,美国与国际足联,巴西与国际足联等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同样是行得通的。

贝肯鲍尔当然没有球王贝利的派头足,没有牛到多次进出白宫,但是能够在纽约宇宙的更衣室与基辛格侃侃而谈,也证明了贝肯鲍尔这时候在足坛的地位和影响力。

更有意思的是也就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贝利作为彪马的代言人,在世界杯上大出风头,而之后的世界杯上,作为德国队的赞助商,以及与国际足联深度合作的一级赞助商,阿迪达斯上世纪推出的头牌贝肯鲍尔当之无愧。而正是因为贝肯鲍尔与阿迪达斯的这层关系,当时阿迪达斯的掌舵者霍斯特-达斯勒,也是后来建立了国际足联独家第三方机构国际体育休闲公司ISL的大老板,为后续德国足协、包括拜仁继续与阿迪达斯深度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2006年贝肯鲍尔游说德国世界杯的主办权埋下了伏笔。

既然与贝利的合影就已经是贝肯鲍尔职业生涯的暮年,那么马拉多纳对于贝肯鲍尔来说就更是“后生”了。

尽管贝肯鲍尔在1986年世界杯和1990年世界杯早已不在是绿茵场上永远不会倒下的优雅自由人,但是在教练席上,他依然是德国足球的核心,而在这两届世界杯赛中德国队的一个重要对手就是阿根廷人,是有马拉多纳的那支阿根廷队。

其实贝肯鲍尔还在球员生涯时就曾多次表示他自己是不会当教练的,而且在临时接任德国国家队帅印时,贝肯鲍尔这个连教练证都没有拿的人,挂的名基本上就是个领队的名,但大家都知道贝肯鲍尔回归德国队就是德国核心,无论是在场上还是在场下,这毫无疑问。

但刚接过帅印,或者说刚带队到墨西哥参加世界杯的时候,可没有人觉得贝肯鲍尔能带着这支德国队走多远,连他自己当时就说,“1974年世界杯上,我们是一支伟大的球队,但时过境迁,我们要想再次成为国际顶级球队,可能要花上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不过贝肯鲍尔还是贝肯鲍尔,在1986年德国国家队充斥着科隆派和慕尼黑派的派系争斗中,见过大风大浪的贝肯鲍尔还是足以拨乱反正,让球队从小组赛三场比赛里一场打得比一场好,并最终一路直奔决赛目标而去,直到遇到了天神下凡一样的马拉多纳。

1990年的教练贝肯鲍尔和1986年的领队贝肯鲍尔有什么区别呢,在墨西哥的时候连跟队的记者都会感到贝肯鲍尔的紧张,经常在更衣室通道来回踱步,而到了1990年刚刚结过第二次婚的贝肯鲍尔,似乎成熟和淡定了许多,球员们记得他在1990年小组赛的会议上说得最多的是,“出去踢足球吧”、“一切都很美妙”这样带有鼓励的字句。而让他们一点点朝着决赛迈进的时候,贝肯鲍尔对球员们鼓励的话则变成了,“好好玩,赢得比赛,成为世界冠军”。

甚至在5:1大胜阿联酋后,一向严格的贝肯鲍尔专门取消了一天的训练,让球员们放假可以离开集训区19个小时。

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贝肯鲍尔的三句箴言,好好玩,赢得比赛,成为世界冠军最终也都变成了现实,当然这必须得建立在贝肯鲍尔平时夜以继日的学习最新的视频比赛分析法,得益于无论外界给贝肯鲍尔多少压力,贝肯鲍尔在德国队的威信和话语权始终没有降低。而在帅位上更加成熟的贝肯鲍尔,把所有的压力都不露声色扛在自己肩上,一届世界杯让他掉了七公斤体重,可想而知。

马拉多纳不是四年前的马拉多纳了,而贝肯鲍尔也不再是四年前的贝肯鲍尔了,尽管这场比赛当年被认为最沉闷的世界杯决赛,乏味程度让人们早早高呼足球已死,但布雷默主罚点球的一锤定音,还是将冠军收进了德国人囊中,也让贝肯鲍尔这个球员和教练都为德国队获得世界杯冠军的人,永远刻在了德国足球史光辉一页上,并就此报了四年前墨西哥世界杯的一箭之仇。

而这一切的背景板,是大名鼎鼎的马拉多纳,是那个曾经不可一世,对这个世界都充满着不羁和反叛的马拉多纳。如果说四年前马拉多纳给德国人上的一课叫作英雄,那么四年后贝肯鲍尔给马拉多纳上的一课叫作团队。

多年后贝肯鲍尔再次回忆起夺冠后的场景时,他缓缓地说,“我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我只知道,好像有人在拉我或推我,那更像是我在做梦,在那几秒钟里,我看到了我年迈的父母亲,看到了我长大的老宅,看到了我的兄弟门,甚至看到自己的生命像沙漏一样流逝。”

与鲁梅尼格、赫内斯

与阿维兰热

与布拉特

贝肯鲍尔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能够创造辉煌,而在于辉煌过后,他总是转身最快,并接下新的重任,完全称得上是德国补锅匠。

在帮助德国队重返世界巅峰之后,贝肯鲍尔下一个要补的,就是拜仁这口大锅。

本来早就功成身退的贝肯鲍尔只是想和鲁梅尼格一起平衡总经理赫内斯和俱乐部主席舍勒的关系,但是那几年拜仁绿茵好莱坞也是打得最火热的时候,在海因克斯海公公首次执教拜仁失败告终后,转了好久都没找到几个像样教练的贝肯鲍尔,不得重新执掌起拜仁的教鞭,而且这一执掌还不得了,还直接以主教练身份拿下了1993/94赛季德甲冠军。

而之后1995/96赛季的末尾,都已经在前一年当了拜仁俱乐部主席的贝肯鲍尔被迫再次执掌拜仁,并在联盟杯决赛双杀波尔多,让拜仁时隔20年后重新举起了欧战奖杯。也难怪海因克斯爷爷之后N进N出拜仁,随时都要准备接电话为拜仁补锅,原来是早有先例,可能在拜仁就是得当天选打工人,一辈子干到退休也不能剪短电话线吧。

在之后就是拜仁在贝肯鲍尔的推动下进行了一系列“股改”,包括现在这座安联球场,也是贝肯鲍尔当年力主“股改”的内容之一。

也是在这个期间,贝肯鲍尔更多投入到了为2006年德国举办世界杯拉选票的工作中,当然这一方面依然是为拜仁的安联球场建设铺路。

贝肯鲍尔的影响力和人脉在拉选票这个层面上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即便是贝肯鲍尔也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政局关系,包括国际足联内斗的政局,阿维兰热和布拉特这对昔日的师徒貌合神离而导致的纷争,更不用说为德国举办世界杯要早早去敲当时德国财政部长奥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的家门。

当年国际足联执行委员会的24名有投票权的成员中,有9名来自欧洲,不过由于英格兰突然杀出来的竞争,贝肯鲍尔是很担心欧洲内部会分票,于是贝肯鲍尔仿造了当年阿维兰热竞选国际足联主席的手段,开始频繁出访亚洲、非洲、大洋洲等足球联盟的活动。

即便这么卖力宣传,当时巴西还是联合了几个国家或地区的足协将票投给了南非,似乎达成了某种小团体的默契,使得第一轮投票中,24个执行委员会成员中有10票支持德国,还有6票支持南非5票支持英国3票支持摩洛哥,这对于需要确保成功的德国来说,分票还是相当严重的。而进入第二轮更是白热化之战,德国和南非的票数11:11打平。

而此时新西兰人查尔斯-登普西在代表投票的时候,竟然在最后关头选择了弃权,德国因此一票险胜南非获得举办权,邓普西事后说,他没有投票是因为来自德国和南非申办支持者的“无法忍受的压力”,以及有人试图贿赂他。

到底是贝肯鲍尔的德国代表团对他进行了施压,还是什么呢,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中间一定不会是风平浪静的,毕竟邓普西在2000年9月辞去了他的职务,而时任新西兰总理的海伦-克拉克还亲自给南非总统塔博-姆贝基打电话道歉……

但无论如何,这次贝肯鲍尔和他的德国代表团再次赢得了胜利和欢呼,就像他在台上发表的庆功感言那样,“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挑战,组织世界杯比我作为一名球员和教练赢得的冠军还要高。”

从球员赢得世界杯,到教练赢得世界杯,再到深入国际政治经济最深处,为德国带来一届世界杯,手段归手段,人情归人情,但不得不承认,贝肯鲍尔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为德国足球,而不是为一己私欲,就这一点,已经是足够站在高处的了。

与现在的家庭,据说是老爷子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回到那个1990年在意大利夺冠的那天,与意大利不远处的德国彻夜狂欢,当世界冠军们回到德国时,他们更是接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款待,时任德国总理马克斯·斯特莱布尔接见了冠军们,并向他们送上了礼物。而贝肯鲍尔呢,他在礼貌参加完常规会见活动之后,第一个坐上了回家的车。

尽管这看上去是一个很顾家的举动,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贝肯鲍尔昔日帅气的花花公子,在家庭和感情问题上,处理得并不是那么地道,他的长子托马斯-贝肯鲍尔并不是他和第一任妻子的孩子,而他最小的女儿弗朗西斯卡-贝肯鲍尔和最小的儿子乔尔-贝肯鲍尔可都是00后,是长子托马斯-贝肯鲍尔能做他两父亲的水平,可想而知贝皇本人的情感是有多么的复杂。

这些孩子们当中,当年最有希望在足球行业立足的斯蒂文-贝肯鲍尔又因为脑瘤,英年早逝,离开时才年仅46岁,这一度让做父亲的贝肯鲍尔十分难过。

而在此之前的2006年,也就是德国世界杯顺利举行的那一年,一直对贝肯鲍尔成长有巨大贡献的女士,贝肯鲍尔的母亲安东妮-贝肯鲍尔也先行一步。

生与死,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事,随着两个至亲的离世,也随着小儿子和小女儿的成长,年迈的贝肯鲍尔似乎真的有心退隐江湖,把更多的时间献给家人。家庭责任在这个老人前半生似乎都没那么在意的事,在儿子斯蒂文去世之后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2014年,当德国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第四次获得冠军的时候,贝肯鲍尔没有参与其中,这也是他第二次没有参与到德国夺冠世界杯历程中,那年六十九岁的他,是在萨尔茨堡的家中,和家人们一起,作为一个真正的球迷,品尝到两德统一以来的又一座世界杯冠军滋味。

而这距离他九岁时在祖父祖母的老宅中听到广播里,德国那场伯尔尼奇迹,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甲子。

贝肯鲍尔曾说,“我不怕死。死就意味着生,你必须把死当作朋友,它才会陪你真正领悟到生命的存在。”

离上一次德国国家队站在世界之巅又过去了十年,而这十年德国足球经历了什么,大家都有目共睹,也许对于死,老帅贝肯鲍尔是很坦然的,但对于他用生命爱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的德国足球,他恐怕永远是担心着、操心着、忧心着的。

为德国足球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人啊,终于累了,或许这会儿,他才能真正和殿堂五老一起享受足球了吧,晚安,贝肯鲍尔,谢谢你曾经带来的有关德意志战车的一切。

参考文案

《Mensch, Kaiser Franz BeckenbauerLichtgestalt mit Schattenseiten》

《Das Buch Franz -Botschaften einesKaisers》

拜仁、德国国家队官网

相关贝肯鲍尔词条

(B站已同步做成视频,欢迎关注三连哦)

相关文章